2007/09/16

Published 9月 16, 2007 by with 0 comment

小額投資人的三個必勝機會

住展 (2007-07-05)


文章提供/住展雜誌


矗立在中國上海黃浦江畔,每坪開價超過新台幣一六○萬元的頂級豪宅「湯臣一品」,在上月傳出因『涉嫌虛偽交易、自我炒作』遭上海市房土地資源管理局進行專案調查,對於香港上市公司湯臣集團的股價造成嚴重衝擊,這個事件對台灣的豪宅投資人會有什麼參考價值呢?




許多台灣的投資人常常會問一個問題:到底目前房地產市場景氣為何?為什麼許多中南部的房屋看起來銷售難度愈來愈高,可是台北市的豪宅市場似乎不受影響,其價格反而還不斷攀高?



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,也是投資人的重要知識,是不可以不瞭解的,以下即以三個角度提供參考:



必勝機會一》投資前要確定投資對象是商品還是必需品。



在傳統『住者有其屋』的教條式教育下,幾乎每一個台灣人都將『房屋』,尤其是『住宅』,認為是『必需品』,因為是必需品,所以常常將其價格和家庭薪資所得作比較。



根據最新資料,台灣地區去年的房價所得比是九.四三倍,所以許多有心人拿此一資料大作文章,在媒體上『創造』出台灣人要多年不吃不喝才可以買到住宅的新聞,但事實真是如此嗎?



台灣自有住宅比率超過百分之八十六,幾乎是全世界最高的,目前台灣人有多少家庭沒有自有房屋?很少!二年內台灣住宅餘屋量會有多少?極可能又會超過一百萬戶,



這些事實資料要如何解釋?



真正的情況是,在落後地區(如開發中國家),如果房屋數量是不足的(供不應求),房屋就會變成相對稀有的財貨,所以易遭財團壟斷與炒作,價格就會有不正常的抬高,造成大多數人買不起房屋(超過家庭所得)的現象,此時政府才應該介入,一方面要多蓋住宅提高供給(如台灣以前大量興建國民住宅);另一方面要打擊投機(如大陸要宏觀調控,打擊湯臣一品)。



相反地,如果在進步地區(如已開發國家),由於房屋的數量是足夠的,甚至是有多的(供過於求),此時,政府就不應該介入(如前幾年政府已停建國宅,緩辦眷村改建)。



將房屋視為商品



同時,更不宜干預市場,要讓市場透過健全的供需機制達到自然的均衡;讓好的產品反映在其價格上,如此市場上才會不斷地出現更佳、更好的商品,人民與企業的創造力才可以得以無窮的發揮;相對地,讓不好的產品,也反映在其供需機制上,可能再便宜也賣不出去,自然會被市場所淘汰。



這就是台灣目前房地產市場的現況,好的產品(例如好地區的豪宅),可能一坪超過一百萬元,還是十分搶手,但不好的產品(例如不好地區的販厝),可能蚊子養十年也無人問津,這就是房屋已從『必需品』昇華成了『商品』的現象,這是世界各國都希望追求而不一定能達到的商品市場經濟環境,台灣已經幸運地達到了,可是許多官員與學者卻還受到傳統教條式觀念的束縛,硬將房屋視為『必需品』而非『商品』,動輒要加以管制與打擊,這是極為可惜的事。



由市場決定名牌



近一、二年,外資拚命的以大量金額購買台灣的飯店、醫院、辦公大樓、住宅大樓、商場、遊樂場…等,是什麼原因?他們稱這些不動產叫做『商用不動產』。



換句話說,他們是將這些不動產視為『商品』,商品的價格是由市場供需所決定,而不是成本,或是購買者的能力。



賓士汽車、LV皮包、勞力士手錶,甚至醫院、辦公大樓的售價,為什麼沒有人拿其價格和每戶所得來比較呢?



因為它們是『商品』,商品的價格由市場決定,企業因此才願意充分創造具有附加價值的好商品。



世界上那一個國家能擁有最多有能力創造最大商品價值的企業,那個國家就是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國家,也會是最富有的國家。



如果台灣一方面希望要有國際競爭力,想要人民富裕,一方面卻又將不動產還視為『必需品』加以打擊與管制,而不是『商品』去賺取國際化之利益,就是極不智的行為!大家試想,如果台灣的房地產價格都超過了每坪二百萬元,而且外資還爭相搶購,台灣國民的生活水準會提高還是降低呢?



台灣經過近五十年的努力,房地產已經達到了『供過於求』的環境,此時正是最佳的『商品化』時機,聰明的投資人一定要善於把握這種環境,必能投資獲利。



《必勝機會二》投資前要確定投資對象是否是主題建築。



有些投資人可能會問,如果是『供過於求』的市場,投資怎麼可能獲利呢?



這個問題也很好,可由二方面觀察:一般人投資獲利有二種機會,一種是投資對象是稀有的。 例如,名畫、鑽石、古董、土地,投資這些稀有標的可以賺錢!



台灣過去幾十年間的土地處於供不應求的情況,因此有許多投資人賺到錢,但是這種機會通常都不長久!



以土地而言,現在山坡地逐漸不能開發、工業土地荒廢、農地亦不斷開放,未來台灣的土地勢必會供過於求,如果還存著『有土斯有財』的觀念,必然會經不起時間的考驗。



另一種可以長期賺錢的方式,是在供過於求的市場環境下,尋找或是創造『相對稀少』的產品。



產品定位要精準



以房地產市場而言,必然會受到景氣循環的影響,通常外行的土地開發商,只會供應『 與眾不同的與眾相同』產品,他們會花許多時間在外觀、建材、設備…等的包裝上,看起來每幢房屋都不相同,但由於缺少對使用者需求的真正掌握,所以都無法逃脫還是個房屋(與眾相同)的下場,所以也就還必需面對和別人價格競爭的結果。



例如上海黃浦江邊的「湯臣一品」,最好的地點、最好的建材、最好的設備、最好的造勢行銷手法,但創造不了價格,仍然無法售出(三年只售出一戶)。



又如台北一○一大樓,世界最高的建築、最高的造價、最多的宣傳,但因定位錯誤,每一坪辦公室的租金,還比不上四周的低矮辦公室,而且還租得很辛苦。



為什麼呢?因為這些開發者未能掌握到市場定位的精髓,要創造內涵上的『與眾不同』,而不是外觀上的『與眾不同』,如果僅是外觀上的與眾不同,還是避免不了要和別人價格競爭。



主題建築有市場(藍海策略)



北歐國家的商品,如Nokia手機、IKEA傢俱、Philip刮鬍刀、外觀上和競爭者似乎並無大的不同,但在滿足客戶需求上,它們創造了不同,在『靈魂』上創造了不同,形式的相不相同已不重要。



日本的建築也是如此,外觀差異都不太大,可是裡面的設計卻大不相同,所以其房屋價格比台灣亦高出甚多,因此,所謂的『與眾相同的與眾不同』是在供過於求市場中的必勝武器。



而落在建築物上,就是『主題建築』!任何一幢建築,你想賣什麼?一幢住宅如果只賣『居住』,就避免不了價格競爭;一個店面如果只賣『商品』,也會失敗;一幢辦公大樓如果只賣『辦公室』,也會失敗;一間醫院如果只賣『治病』,也會失敗,那麼要賣什麼呢?



美國的迪斯奈(Disneyland)樂園,建築物與遊樂設施都很好看,但它賣什麼?它賣『快樂』!所以不受景氣影響,其票價、商品權利金亦不受市場競爭影響。



台北的薇閣精品旅館(Love motel)外觀建築物平平,房屋也矮,但為什麼生意能夠歷久不衰,它賣什麼?它賣『隱私』!



買名牌也可保值



同樣的豪宅,有人一下賣光,價格又好,可是也有的豪宅賣了七、八年,價格也賣不高,為什麼呢?



外行人看來一頭霧水,原因其實非常簡單,『尊貴』與『炫耀』,已不是豪宅『與眾不同』的項目,它還要賣些什麼?有的豪宅賣『絕對隱私』,有得賣『絕對安心』,有得賣『絕對安全』!只要讓消費者接受這些『軟體』(與眾不同),價格就不是問題。 許多投資人分不清楚這些差異,以為台北的豪宅一定可以投資,一定會有增值性,但是被套牢的卻大有人在。



相對地,有的豪宅成屋之後還漲了三、四成的亦大有人在,這種主題(靈魂)清楚的建築物才是可以投資的標的。



所謂『外行看熱鬧、內行看門道』,投資人如果不懂得看『門道』就要去相信品牌,過去那一家公司蓋出的產品增值性高?例如LV皮包和別種品牌的皮包到底有什麼差異呢?LV賣的是『身份』,而不是『皮』或是『包』,如果塑造成功,它就可以不受價格競爭。



所以為什麼世界上許多投資人如果無法判斷就乾脆買品牌,因為有品牌的商品,通常代表其塑造主題建築的能力已被肯定。



《必勝機會三》投資時即應選擇已可確定獲利的標的。



隨著房地產廣告的密集轟炸,常有投資人問我,將台北市內二、三十坪的舊房屋出售,而到郊區去買四、五十坪的居住品質良好的房屋,不但居住空間變大,而且手邊還可有些餘錢,是不是最好的投資策略?



提出這種問題的人就是對投資觀念極不清楚的人,這種投資策略必定失敗,為什麼呢?原因有三:



一、關於『賣掉台北市二、三十坪的房屋』:投資人必須瞭解,投資就是為了獲利,而獲利就是必須購買增值潛力最高地區的房屋。如果這個觀念清楚了,那麼台北市內與外縣市的房屋相比,那一種會比較有增值的潛力呢?將增值潛力高地點的房屋去換增值潛力低地點的房屋,符合投資原理嗎?








在投資購買任何一間房屋時都要判斷有沒有接手的人?以及接手的人多不多?

 

二、關於『購買外縣市五十坪的房屋』:投資人必須瞭解,投資的獲利機會是必須要有人接手。因此,在投資購買任何一間房屋時都要判斷有沒有接手的人?以及接手的人多不多?



三、關於『購買居住品質好的房屋』:每一個人都希望選擇一個居住品質良好或是離工作地點近的房屋,這是人性,無可討論。



可是問題的重點是為什麼要用『買的』呢?人們喜歡去渡假村、去溫泉旅館、去遊樂園玩,甚至喜歡去看電影,但為什麼很少人去買渡假村、買溫泉旅館、買遊樂園或是買電影院呢?



喜歡只要能夠『使用』即可,為何要『擁有』呢?如果喜歡居住在外縣市,除非租不到房屋,為什麼要用買的呢?一個地區的房價如果不高,租金必然也不會高,只要以低的租金即可租到居住品質良好或是和工作地點近的房屋,才是符合投資原理的作法。



根據以上三點分析,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案,應該是將台北市內二、三十坪的房屋出租(租金必然較高),然後到外縣市租一幢四、五十坪的好品質住宅(租金必然便宜),如此一來不但手邊每月會有租金剩餘,還可以安心等待(台北市)房屋增值,這才是符合投資原理的行為。 可惜的是大多數的投資人並不真正瞭解房地產投資的知識,總喜歡跟著感覺走,導致常被套牢。



大家不妨回想當初三芝北海岸邊許多包裝成『第二住宅』的景觀良好個案,曾經賣到二十多萬元一坪,但在不景氣時,連五萬元一坪都賣不出去的慘痛經驗,不能不警惕!



投資金額分大小



對房地產投資而言,以投資金額大約分為兩類:一類是大金額投資,一類是小金額投資。



大金額投資,例如興建一個樂園、一間旅館、一個出租住宅社區,這類的投資,其投資金額大,回收時間長,但投資報酬大,只要不是投資在地區極差的地點,基本上,風險都不高。 這類需要長時間的投資方式,並不適合小額資金的投資人。通常是以財團或專業的開發公司較屬此類。



另一類是小金額的投資,最常見的是投資人買賣一、二間店面,或是幾戶公寓,或是一、二間辦公室,希望能夠買到後,透過增值,而賺些投資利益。



作個理性投資人



這種行為不但投資獲利都不會太高,相對地,其風險性卻極高,因為不論是其交通環境、管理品質、市場景氣、租客水準等情況如果變化,都會造成投資風險的增加。



對於這種投資風險高的標的,一定要在投資時即已可確定獲利時才可下手,否則就不是一個理性的投資人。



因此,正確的投資方式應該是,大金額的房地產投資者,以充沛的資金,進行主題性建築的開發,因其資本較多,故可以在低風險下追逐最高的投資報酬率。



而小金額的房地產投資人,就應該去參與其分享計畫(如果有的話),或是購買該公司股票,或是購買個案的基金(如Reits),如此方可以較低的風險與成本,獲得較高的報酬率,而台灣有獲利能力的主題建築才會有機會不斷的出現與升級,而兩種投資人也才可以都穩定獲利。



房地產投資是一個報酬率高與風險性低的最佳投資標的,而且台灣又是經過四、五十年的耕耘,各種房地產商品都已經達到供過於求的情況,對投資環境而言,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獲利機會。



應加強投資知識



目前,投資人所欠缺的就是對於房地產投資知識的增強,因為大多數的、傳統的、市場的與媒體所報導的,多是已經過時或是不正確的投資觀念,投資人如果自己無法深入瞭解,必然無法避免投資失敗的結果。



而如果沒有時間瞭解,就必須選擇好的品牌,參與其投資計畫,否則辛苦賺來的錢,可能就在『保值』的傳統觀念下,導致投資失敗,就非常可惜了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